上世纪七十年代,陈椽先生“依制法与品质的系统性和内质主要变化,结合茶类发展”,提出了“绿茶、黄茶、黑茶、白茶、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”的分类方法。
陈椽先生的六大茶类分类方法,同时兼顾制法与品质系统性以及发展历史先后,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不同为核心,得到了茶界的普遍认同,被消费者广泛认知。后来有学者以六大茶类作为基本茶类,加上再加工茶类,提出了综合分类法。
当然,根据应用场景和分类目的的不同,所采用分类依据也不同,茶叶分类方法远远不止一种,这些分类方法的被接受程度各异,应用范围也不同。
六大茶类分类方法早已广为人知,我们今天不谈六大茶类分类方法,我们今天来谈一个四大茶类分类方法。我保证你是头一回听说。
你可能要问了:“你凭什么保证,我是头一回听说?”
因为,这个四大茶类分类方法,是笔者提出来的,今天第一次写出来,所以我敢保证你肯定没听说过——即便你听说过其它的四大茶类,也不可能听说过我这个四大茶类;即便你听说过类似的,也不可能听说过和这个一模一样的,哈。
具体讲,笔者以价格和适口为依据,按照价格的高低与适口性的好不好,将茶叶分为四类:1)价低不好喝;2)价高不好喝;3)价低又好喝;4)价高但好喝。如下图所示:
邓氏四大茶类分类法
这种分类法,主要是站在消费者体验的立场,做定性划分——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茶叶分类方法,但是站在消费者体验立场的分类方法却并不多见。但对于消费者而言,价格与适口性,是两个重要指标。
稍微展开一下。
第一类,价低不好喝。有不少9.9元包邮的可能就属于此类,也有些人可能因为一味贪图低价而往往只是买到了不好喝的茶叶。这类产品,尽管不好喝,但还是有大量消费者,其中有部分消费者明知那些产品可能是冒牌货但仍然购买,因为他们图的就是一个便宜——比如,两三百块钱的老班章或红印啥的,除了图个便宜图个名,还能图啥好喝呢?
第二类,价高不好喝。有些人买茶叶,迷信高价,迷信大牌或大师,或者盲从一些概念比如动辄四五十年老茶或红印啥的,但结果发现不好喝。笔者发现,有不少老板们桌子上的茶可能属于此类——每当看到如此情形,笔者只有暗自在心里感叹,老板们也挺不容易。
第三类,价低又好喝。20多年前,有许多属于此类的口粮茶。现在也还有不少茶可归到此类。要买到这类产品,一是要选对合适的品牌或出品方,二是要结合自己的品饮体验来理性选择。
第四类,价高但好喝。这些茶往往是各品类中的冒尖部分,比如明前西湖龙井、牛栏坑肉桂、薄荷塘/冰岛/老班章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等。中国不缺这些尖货茶叶的消费者,对于这些产品,重点往往不在于价格,而在于地道。
当然,笔者这个四大茶类分类方法所依据的“价格”的“高低及“适口”的好不好,具有一定的相对性。不同人群,对于价格到底的理解往往存在差异,对于口感的偏好也常常有所不同。有些人以老班章作为口粮,有些人对于三五百一斤的茶叶也觉得贵。有些人喜欢香浓,有些人偏好味酽。不过,同一人群,对于价格高低与适口性的感觉可能大体有共通之处。
再略作延伸。如果你觉得上述的四大茶类分类法略显简单,那么我们还可以将价格划分为低、中、高,将适口性划分为不好、中等和好,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九大茶类的分类方法,笔者姑且把它称作邓氏九大茶类分类法,如下图所示:
邓氏九大茶类分类法
不少茶友可能比较喜欢一味追求低价或一味追求高价,却在追求“价低但好喝”的时候陷入了“价低但不好喝”的境地,在追求“价高但好喝”的时候陷入了“价高不好喝”的境地。尤其并不鲜见的是,许多不差钱不怕价高的老板们,容易陷入“价高不好喝”的情形,不知何故。
结合上述九大茶类分类法,对于大部分茶友而言,笔者的基本建议是,不走两端,执乎其中,可能可以大大减少掉坑的概率。
在日常茶叶消费中,有意识地结合价格和适口性来做对比品饮,不断积累自身的消费体验,或许可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鉴别与选择能力。也即,无论是四大茶类分类法,还是九大茶类分类法,核心关键不在于究竟分为多少类,而在于从消费体验角度进行适当的分类,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消费的类别。与其说是尺子,不如说是一组虚拟的格子。
附带一个思考题:请问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属于四大/九大茶类中的哪一类?
来源:茶业管理评论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